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现代都市 > 精品选集风雨沧桑路【下部】

第1章 第一章01

发表时间: 2024-06-09
一切在变。

一切都在变。

变的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右派平反了。

地主摘帽了。

土地分到户了。

国营企业改制了。

……岸村大队的牌匾摘了下来,挂上了岸村村委会,岸村行政村的牌匾。

建斌转任岸村村党支部书记、岸村村民委员会主任。

原来的生产队长,改称为村民小组组长。

柳石人民公社的牌匾也摘了下来,换上了柳石乡党委,柳石乡人民政府的牌匾。

唐亮成为了柳石乡人民政府的首任乡长。

颍水县革命委员会的牌匾,换成了颍水县委员会,颍水县人民政府的牌匾。

颍水县委新调来了一位县委书记,这位新调来的县委书记,很年轻,也很有超前意识,他上任后的三把火,烧得很旺盛,把整个颍水县人烤得一愣一愣的。

首先,他在上任后,第一次在全县科局级干部会上作报告说:我们颍水县是一个人口大县,农业大县,自从农村实行了联产生产承包制后,粮食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徘徊不前,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僵化,意识保守,瞻前顾后,人云亦云,走不出条条框框,不敢越雷池半步。

农民种植点经济作物,养些鸡鸭,养些牛羊,都害怕割尾巴。

农民东集买只羊再到西集卖,也说成了是投机倒把,投啥机啦?

倒啥把啦?

他们起早贪黑,辛辛苦苦,就是想赚几个买点油盐酱醋的钱,碍你啥事啦?

把你的孩子撂井里啦?

挖你家祖坟啦?

这也资本主义,那也资本主义,难道社会主义就不需要发展经济了吗?

我们共产党人革命的最终目地,就是带领全国人民,建设一个强大的新中国,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农民发展点经济,你这也拦,那也阻,让他们穷得吃不上饭,没有衣服穿,光着腚,你就心满意足啦?

你就是革命啦?

以我看,你这是反人类,你这是反革命﹗这种旧的观念,旧的意识,旧的条条框框,今后要改,要彻底的改,改不掉,全县的经济就不能发展,全县人民群众走上富裕的路,就只是一句空谈。

新调来的县委书记这番讲话,在颍水县掀起了轩然大波。

他所说的这些话,这些年来,哪个敢想,哪个敢说,这可犯了大忌。

参会的干部,都为他捏了一把汗。

其次,他让县委办公室工作人员,在县委大院门前贴了一张告示,这张告示,让在县委大院上班的各部门干部、职工,都惊掉了嘴巴。

告示上说:即本日起三日后,凡在县委上班的工作人员,男士必须穿西装,打领带,女士穿裙子,否则,不能进入此门。

在县委上班的干部、职工,看到这张告示后,都感在可笑,也就一笑了之,认为是神经错乱,异想天开,都相视一笑,没有当回事。

三天过后,这位书记带着县委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全都西装革履的站在了县委大门口,象门神一样,堵住了进门的路,只要是来上班的,不讲哪一级干部,没有按告示上要求做的,一律不让进大门。

大家都傻了眼,官大一级压死人,这位书记门神般的在那站着,谁敢硬闯,只能自我安慰的笑一笑,灰溜溜的各自打道回府,都感到无奈可笑。

多少年了,穿戴基本上一个模式,男黑蓝中山装,女蓝列宁服,日久成俗,这猛然一改,使很多人蒙了圈,感到很不习惯。

第二天,在县委门前,又贴了一张新告示:凡无故不来上班者,均属于自动脱岗,擅离职守,将按有关条例,严肃处理。

所有在县委上班的工作人员,这下不淡定了,感到为穿件衣服,受了处分,丢了工作,实在划不来,尽管都牢骚满腹,心里骂娘,也都扭扭捏捏男的穿上了西装,女的穿上了裙子。

有部分年龄大点的干部、职工,一时还不能适应,上班时手里提了个袋子,袋子里装上西装、裙子,上班时,在距离县委不远的地方,找一个僻静处,男的换上西装,女的穿上了裙子,都戏称换官服。

下班后,在同一个地方,再把上班的官服换成便装。

颍水县各局、委,各乡、镇机关,为了和县委保持一致,工作人员也都换了装。

他的这一举措,使全县各级党政机关在精神面貌上,焕然一新。

第三点,更是别具一格。

随着国家干部队伍建设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被写入党章,这位新县委书记迅速响应。

他在有关干部会议上说:国家对干部队伍的西化要求,非常必要,非常及时,我们颍水县的干部,大多是解放前苦大仇深的土改干部,他们对党忠诚,革命热情高,工作认真负責,这一点不可质疑,并且为我县以前各项工作的开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这一点也不可否认。

但这部分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没有专业知识水平,年龄又偏大,己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也要承认这一事实。

怎么办?

我们要忍痛割爱,下决心调整我县的干部队伍,怎样调整?

我认为,不能在我们现有干部队伍中,瘸子里面挑将军,如果那样,挑出来的还是瘸子,远远达不到西化的要求。

我们要开阔视野,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目前我县有知识,有文凭的,大多集中在了一些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我们要从那里面选,再一个,我们要从年轻的行政村支书里面选,还要从往届高中毕业生里面选。

资料显示,我县有数万高中毕业生,我就不信这些人都是庸才,在这庞大的人群里,选出一部分人来,充实到我们干部队伍中来,这不是多大的问题。

关建是我们要解放思想,放开眼界,不拘一格,才能找到人才,完成党和国家的‘西化’要求。

随之,这项工作在全县迅速展开,年轻有知识,又有文凭的青年人,成了香饽饽。

全县青年才俊,也都跃跃欲试。

柳石乡按县里要求,这次从行政村支书,历届高中生里面的选拔,要通过考试。

柳石乡成立了招考的临时机构,乡长唐亮任主考,前来报名参加考试的很踊跃。

唐亮翻阅报名的花名册,感到不对劲,总也看不到厦志文的名字,这使他不能理解。

在一次建斌到乡里开会时,他向建斌了解了一下志文的情况。

志文跟唐亮说:“这个事我跟他说了,但他不太感兴趣,”唐亮很困惑,说:“啥原因呢?”

建斌如实说:“这我也不太清楚。”

唐亮说:“是不是这几年一跤连着一跤摔怕了?”

家斌说:“有这个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我考虑主要原因是他的母亲。”

唐亮更不不明白了,说:“他母亲咋啦?

志文当兵她犯病,难道志文当干部她也犯病?”

建斌笑了,说:“这跟她的病连不上,可那老太婆个性极强,又不听别人劝阻,还好谝摆,志文那几个事还没有确定下来,她就张扬的十里远,弄得志文很狼狈,反过来她还对志文不依不饶的,说志文给她丢了脸,不吃不喝的,志文还要对她多方安慰,这让志文吃尽了苦头。

这次志文可能怕再出现上几次那样的情况,所以才无动于衷。”

唐亮说:“你分析的很对,以我的看法,这次志文很有希望,他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机会。

这样,你先到选拔考试办公室替他把名报上,因为这报名是有截止日期的,我不便出面。

你回去后,先去做做他的工作,如果有必要,你就告诉他,是我让他参加这次考试的。”

建斌说:“志文对你很尊敬,有你这句话,我想他参加这次考试,己没有啥问题。”

唐亮说:“那就这样办。”

建斌和志卉一起,带着唐亮的嘱托,来到厦家。

志文现在经济虽然不是很富有,但生活过得很安逸,母亲疼着,妻子爱着,女儿抱着。

农忙收种,他给永红打个下手,农闲他做小家具,永红给他打个下手,再有时间,他学习某高校管理系的函授课程,写一些文章,心虽多有不甘,但也逍遥自在。

他和永红的女儿己经两周岁了,很可爱,取名路平,志文不希望他的儿女象他一样,路走的坎坎坷坷。

可永红说名字好是好,但有点象男孩的名字,于是志文就把路平改成了露萍,同音不同字,永红很高兴。

露萍自出生后,厦母就心肝宝贝般的疼着,整天抱在她怀里,永红很想抱露萍亲近一下,厦母就是不松手,急得永红跟在厦母后边团团转。

志文也很疼爱女儿,可他不敢抱,怕抱的紧了勒得出不来气,抱的松了又怕掉在了地下,时不时的跟在母亲身后,看着女儿傻笑。

建斌、志卉是带着他们的儿子路凡一起来的。

路凡己经三周岁了,路凡的名字是志卉让她哥给起的,志文的意思还是做一个平凡人好,平平凡凡,一生平安。

建斌、志卉都很喜欢这个名字。

志卉现在是岸村小学的校长了,郑老师退了休,岸村中学班己迁出,合并到了其它中学,所以改称了岸村小学。

志卉首接说明了来意:“哥,乡里这次选拔干部考试,你咋不报名?”

志文说:“我一次次的折腾烦了,这次就不凑热闹了,过几天安生日子吧。”

志卉说:“我可听说这次县里是下了决心的,考试通过后,首接提拔为副科级干部。”

志文笑了笑说:“难道你还不了解你哥,弄啥啥不中,家就管不好,还能当干部管人家。”

永红笑着说:“你就是那个料。”

永红一句话,把大家都说笑了。

厦母也说:“既然红娃都说你能干好,那咱就考个试试,有枣没枣打两杆子,反正也不要钱。”

志文看了母亲一眼:“到时候您要是又死又活的,我可不想再受那个惊吓了。”

厦母很不好意思,不吭声了。

建斌说:“志文,有关你参加考试的事,唐乡长很重视,为这事,唐乡长专门找我谈了话。”

志文一愣,:“唐乡长咋说”建斌说:“唐乡长让我转告你,让你不要失去这次机会。”

厦母说:“唐乡长可是对咱家有大恩,不是人家,志卉哪能教上学,还当了校长呢?

文娃,咱听唐乡长的。”

永红说:“就是,人家一个大乡长,又和咱非亲非故的,这样抬举咱,考上考不上另一说,咱可不能寒了人家这一片好心。”

建斌说:“唐乡长让我跟你说,是他让你考的,他让我把名都己经给你报过了。”

志文很受感动,他埋怨建斌说:“是唐乡让我考的,你咋不早说?”

建斌难为情的说:“唐乡长他身为主考,这样的话,他不便说,怕传出去影响不好,看你推三挡西的,我才不得不说。”

志文看了一眼大家说:“建斌的话恁都听到了,我是自愿参加考试的,咱跟唐乡长一点关系都没有,出去可都不要乱说。”

大家都很认真的点了点头。

志文参加考试的事就这样定了下来。

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同时心里也都很紧张。

这次选拔考试,只考语文一科,由县里统一命题,乡、镇分设考场,各乡、镇的考生在本乡、镇考试。

考试题目:论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志文略加思考,就动笔写了起来,他先从国家的涵义说起,讲到啥叫国家?

国家,国和家是紧密相连的,没有国哪有家。

他举了个例子,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时候,残暴的杀光、烧光、抢光,那时候,国将不国,哪还有你的家,只能是任人宰割。

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保住你这个家,才有你家庭的幸福详和。

他写到工、农,商、学、兵等各行各业,首先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端正为国家服务的态度,树立无私奉献的精神,才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

他写到:热爱国家就要象热爱自己的儿女一样,对待国家就象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爱护国家就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

最后他写到,没有国家就没有个人的一切,为了国家,就要义无反顾的舍弃个人的一切……考试后,柳石乡领导班子经评卷后,经过慎重研究,决定向县里推荐五位考生,志文是其中之一。

这五位考生连同他们的试卷,准备上报给县里。

县委张副书记来到了柳石乡指导工作。

柳石乡党委书记郭书明,乡长唐亮,对张书记都很尊重。

因为张书记不但是他俩的现任领导,而且张书记多年前,就在柳石当过公社书记,可称得上是他俩的老领导。

张书记是颍水县土生土长的老资格干部,他从土改时期的小乡文书,一步步的走的现在的领导岗位。

他对颍水县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很熟悉,以至于县里哪位领导调到颍水,都要先找他了解一下颍水县的基本情况,并对他都很尊重。

张书记和郭书明、唐亮谈完工作后,说:“你乡这次干部选拔进行到哪一步啦?”

郭书明说:“乡领导班子经过认真评审,己初步认定五位考生,准备报到县里。”

张书记说:“这五位考生以前都干过啥呀?”

郭书明说:“有教师,有种地的,但都是农民身份。”

张书记说:“按县里要求,在职的行政村支部支书,也是选拔的对象呀?”

郭书明说:“张书记说的对,可全乡行政村支书里面,只有一个人参加了这次考试,成绩还很不理想。”

张书记说:“哪个行政村的?”

郭书明说:“徐营的……”张书记没等郭书明说完,说:“我知道了,是不是徐军呀?”

唐亮说:“张书记,您认识他?”

张书记笑了:“当年我在柳石工作的时候,在他大队驻队,她姐原来是大队妇联主任,我经常去他家,这小子顽皮的很,想不到一眨眼,他都当村支书啦﹗”张书记这么一说,郭书明、唐亮想起来了,过去张书记和徐营大队妇联主任,有不正当男女关系的传言,他们也都没有放在心上。

这下他俩都顿时明白,张书记来柳石的真实意图了。

郭书明不动声色的说:“张书记,以您的意见……”张书记说:“把徐军这小子连同这五个考生,一同报给县里,因为这符合县里的要求,多方面选拔人才。

至于他选上选不上,这是县里的事,你们跟县里保持一致就行啦﹗”郭书明、唐亮相互看了看,也就默认了。

柳石乡在推荐名单上,由原来的五个人,变成了六个人。

县领导在阅卷过程中,厦志文这个名字立即引起了反响,因为大多数县领导,基本上还是原班人马,他们对志文的印像非常深刻:凭一篇报导,为全县树立了一个农业学大寨的典型,被提前内定推荐上大学。

后来由于教育制度的调整,与大学失之交臂。

自己考大学,本来可以录取,又因为报错了志愿,大学梦破灭。

再后来,被部队特招去当兵,又因为他母亲有病的原因,失去了一次升迁的绝好机会。

志文这一波三折的经历,引起了大多数县领导的共鸣和同情,经过研究,没有费多大周折,志文就毫无争议的被录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