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十年代初那片广袤无垠、质朴如画的北疆农村,天空总是以一种近乎慵懒的姿态挂着几朵白云,它们悠然自得,仿佛连时间都在这里卸下了匆匆的步履,变得悠长而缓慢。
那时的日子,就像冬日里那片被霜雪覆盖、枯黄而沉寂的草地,缺乏生机,缺乏色彩,尤其是对于像我这样的家庭——家中有三个正值长身体、饭量惊人的男孩,生活的重担如同一座无形却沉重的大山,日复一日地压在我们一家人的心头,让人几乎喘不过气来。
作为家中排行最小的老三,我的境遇更是如同寒风中摇曳的幼苗,显得格外拮据与无助,每一次呼吸都似乎能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每一顿饭都像是上天赐予的珍贵礼物,让人既满怀期待又害怕失望。家里的餐桌,常常是清汤寡水,难见一丝油星,而我的肚子却像是个永远无法满足的无底深渊,总是在夜深人静之时发出阵阵不甘与饥饿的抗议。
然而,人天生就拥有适应环境、逆境求生的能力,面对这样的困境,我并未选择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而是开始用稚嫩的脚步,四处探寻可能的“生命之源”。
就在我家那扇斑驳的木门隔壁,住着一位和蔼可亲的大娘,她家的境况与我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小村里的“世外桃源”。大娘一家三口都是受人尊敬的教师,在那个知识份子备受推崇的时代,他们的家庭无疑是被众人仰望的对象。每当夜幕降临,从大娘家的窗户透出的温暖灯光,总能像磁石一般,勾起我心中无限的向往与渴望,那是对美好生活的无尽憧憬。
有时候,大娘会注意到我那双充满渴望与期盼的眼睛,尤其是在我饿得几乎要吞下自己口水的时候。她便会悄悄地递给我一些“接济”——或许是一个硬邦邦却充满温度的窝头,外皮已经微微泛黄,散发着淡淡的、令人安心的麦香;又或许是一块干瘪却充满诱惑的土豆干,那是我童年记忆中最珍贵的味道。每当这时,我的心都会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激之情,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