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谢安阳许妙菱的其他类型小说《重生科举,绿茶整改日常谢安阳许妙菱小说结局》,由网络作家“阿祁呀”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谢安阳想到曾经家里的厨房是会烧豆腐的,他上辈子的娘给他细细解说过。豆腐外面不是没的卖,也卖豆腐呢,但是知道配方的确是少数。这年代,方子都是传家的,大多握在富贵人家家中。若是普通人家得了,也是能靠着这个方子赚点银子。谢安阳记得豆腐方子,也记得好像镇上应该是有个豆腐铺子的,他记得之前爹娘有买回家过。他们如果打算做豆腐,那就是要跟镇上的铺子抢生意,那其实就要在村子附近叫卖。谢安阳又思索了很久,觉得这个方子还是可行。只要他真的能做出豆腐来,豆腐原料是黄豆,家家户户都会种上黄豆,他每日吃的豆饭里放的就是黄豆。刨去成本,赚上些辛苦钱问题应该不大。是他不想一下子暴富吗?是他实在没有这个能力。他现在先定一个小目标,能盖个稍微大点的茅草屋吧。他这次首...
《重生科举,绿茶整改日常谢安阳许妙菱小说结局》精彩片段
谢安阳想到曾经家里的厨房是会烧豆腐的,他上辈子的娘给他细细解说过。
豆腐外面不是没的卖,也卖豆腐呢,但是知道配方的确是少数。
这年代,方子都是传家的,大多握在富贵人家家中。
若是普通人家得了,也是能靠着这个方子赚点银子。
谢安阳记得豆腐方子,也记得好像镇上应该是有个豆腐铺子的,他记得之前爹娘有买回家过。
他们如果打算做豆腐,那就是要跟镇上的铺子抢生意,那其实就要在村子附近叫卖。
谢安阳又思索了很久,觉得这个方子还是可行。
只要他真的能做出豆腐来,豆腐原料是黄豆,家家户户都会种上黄豆,他每日吃的豆饭里放的就是黄豆。
刨去成本,赚上些辛苦钱问题应该不大。
是他不想一下子暴富吗?是他实在没有这个能力。
他现在先定一个小目标,能盖个稍微大点的茅草屋吧。
他这次首先找的是他爹,毕竟家里主事的还是他爹。
他只说是上次去书铺偶尔从书里瞧见的,想试试到底能不能真做出豆腐来。
谢大根一听觉得说不定还真能成,毕竟儿子的聪慧可是李夫子都夸奖的。
要是真能做出豆腐来,那岂不是以后又能多些收入?
此时已经是正月十三,头几日走完了亲戚,家里亲戚并不多。
谢安阳爷爷没有兄弟,再远一点的亲戚,虽说也去拜年,但总共没那么亲近。
至于王翠翠娘家,外公外婆对谢安阳不是不好。
但谢安阳还有两个舅舅,两个舅舅都有了媳妇儿,生了孩子,也是满满当当的一家子。
拜完年也没法留住,当日便回来了。
所以现在正是闲暇时间,谢大根也是乐意去折腾。
磨豆腐是需要石磨的,但是由于现在连方子到底能不能成都不是问题,暂且决定先用石臼研磨先试试水。
首先要准备好优质的大豆,并将其仔细地筛选和清洗干净,去除杂质与坏豆。
然后把洗净的大豆放入清水中浸泡一夜,让豆子充分吸水膨胀变软。
第二日谢大根叫上了闲在家中的谢二根,就开始干活。
倒入泡发好的大豆,加入一点清水,开始研磨豆子。
磨豆腐就是力气活,两个男人都值壮年,最不缺的就是力气。
谢安阳也难得放下书本,过来观摩。
他只见过石磨磨豆腐,也不知道这样石臼研磨出来的能一样不?
接下来就是过滤豆浆了,使用细纱布过滤掉豆渣,留下纯净的豆液。
这一步非常关键,如果过滤不彻底会影响到后续豆腐的口感和品质。
细纱布是平日的蒸笼布,过年期间刚好蒸过馒头,也算物尽其用。
把过滤后的豆浆倒入锅中加热煮沸,但要注意火候控制,避免煮糊锅底。
在煮豆浆的过程中,表面可能会出现浮沫,要用勺子及时撇去这些浮沫。
豆浆的香气飘散出来,王翠翠也来灶台前看热闹,与谢安阳并排坐着当监工。
豆浆煮的差不多了就停火,不再继续往灶炉里添柴火,让柴火慢慢烧尽。
之后便是让豆浆稍微冷却一下。
现在可以点卤了,卤水就是盐卤,慢慢往豆浆中加入盐水,同时轻轻搅拌使其均匀混合。
随着卤水的加入,豆浆逐渐凝固成豆花状。
谢安阳欣喜的看着这一切,这看来是成了,不枉费两人这一上午的努力。
等到豆花完全形成后,用勺子轻轻舀入铺好纱布的木盆中。
再盖上块板子施加适当压力,压出多余的水分。
这等待的时间又有点难熬,一家子都盼着这豆腐最终能够成型这样今日的饭食中还能加上一餐豆腐。
豆腐若是烧的好,吃起来跟肉也没差,王翠翠烧饭手艺不错,谢安阳对此还是有几分期待。
压了半个时辰就够了,拿起板子,解开纱布,里面俨然放着一块豆腐。
品相虽然不够齐整,那怎么说都是成功了的。
谢大根激动的抱起了谢安阳,谢安阳在他爹的怀里也是直乐。
谢大根此刻终于信了什么书中有那个什么黄金的话,送儿子去读书绝对是最正确的决定。
晚上一家人就吃上了豆腐,经过王翠翠的巧手,豆腐很美味。
轻轻咬上一口,那种独特的口感瞬间在口腔里蔓延开来,因为是纯手工打磨的,每一块都饱含着醇厚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吃过这顿晚饭,一家子就对能卖豆腐赚钱的事深信不疑。
谢大根趁着兴头上就跟谢二根讨论上了去哪儿弄块石磨来。
毕竟要是真打算出去卖豆腐,量大,靠他们两人用手研磨总是不是什么事。
谢二根学的是木匠,不是石匠,再者没有合适的工具,只能去买一块回家。
村里当然没有卖石磨的地方,家家户户里石磨又不是必需品,自然至少要去镇上才行。
再者做豆腐需要模具,自家吃样子丑了点当然不打紧,但是要出去卖的定然要弄得精致些。
这时候谢二根学的手艺又能派的上用场了,虽然不能雕花,但做点木格子还是信手拈来的。
谢安阳也要跟着去买石磨,虽然这天寒地冻的,昨日还下了场小雪。
但是不去不行,他怕要是爹和小叔没买到合适的磨盘,那简直赔了夫人又折兵。
所幸日日上学翻山越岭的,给他锻炼了不少的脚力。
那用来磨豆腐的石磨啊,可不能马虎对待。
首先,这石磨中间一定要留出一个小小的孔来。
把浸泡好的黄豆一点点地放进石磨里时,通过转动石磨,那些黄豆就会被碾压成细腻的豆浆。
而这个小孔就是让豆浆能够顺利流出来的通道。
再说这石磨本身的样子吧,也不是随便一块石头就能做成的。
它通常呈圆形或者椭圆形,上下两块石头相互配合着工作。
上面那块石头比较厚重一些,中间有个凹陷下去的地方,正好可以盛放黄豆和水。
下面那块石头相对薄一点,但也足够坚固,可以稳稳地支撑住上面的石头。
这两块石头的表面都需要经过精细的打磨处理,变得光滑无比。
这样才能保证在磨豆腐的时候不会有过多的阻力,让整个过程更加顺畅高效。
这第一次去镇上,就是为了找能定制石磨的石匠。
因为虽然有别的地方需要用到石磨,但用来磨豆腐的还是少数,所以需要定制。
谢安阳还是第一次来镇上,没有县里的繁华。
说是城镇,倒不如说是大一点的村子。
两边有几家商铺,虽然还没出正月十五,但铺子却也三三两两的已经开门营业了。
石头器具的需求没有木头器具的需求大,所以并没有一家店铺专门是做石匠生意的。
谢二根在这镇上住了几年,倒是清楚些。
他知道一个做石雕的师傅,就是不知道师傅接不接这单子。
做石雕的并不在街边,毕竟这种冷门的生意。
更别说,师傅还兼职刻墓碑,毕竟这附近住的又不是大户人家,哪有人隔三差五的买石雕的。
东拐西拐了好几个巷子,镇上的地面也不过是平整点的土路。
不像是县里那样铺着青石板,比村里好上一些,但不多。
用谢安阳的话来讲,就是从猪圈到了马厩,好像改善了点。
到了石匠师傅的门前,还得由谢安阳出面将那要求一一细说了。
石匠师傅琢磨了半晌,说能做。
毕竟他连墓碑活都接,接个石磨活绰绰有余。
“那是你们出材料,还是我帮你们找材料?”
材料自然是大石头。
谢大根二人商量了下,首先这石头要有独特的形状,需要二人上山去找。
其次若真在山上找到了,谢家村离镇上还是有不远的距离,若是要把石头带到镇上说不定还要问谢阿福家租个牛车才行。
“若是我们出材料是什么价格?不出材料又是什么价格?”
谢安阳见他爹和小叔实在过于纠结,索性问出声。
“我这边包材料收你们一两银子,不包材料收八钱。”
二钱银子说多不多,说少也不算少。
石磨至少经久耐用,花上一两银子好像也算是值得。
“那就劳烦师傅帮我们寻寻材料吧。”
谢大根最后拍板。
做个石磨石匠估计需要个十天的时间,先付了一钱银子的定金,就是一百文,等个十日再来取便是。
后又去了谢大根熟悉的那家杂货铺,买了些盐卤回家。
虽说家里的生意紧锣密鼓的张罗起来,但是谢安阳该上的学还是该上,读书才是最要紧的事情。
只要谢安阳把方子解释清楚,后面的事情其实就与他无关了,他爹和小叔就能把事情都处理好。
做豆腐的模具由谢二根承包了。
他学过木工,这又不是什么精细的东西,对谢二根的技术并没有什么考验。
十日时间一到,就要去镇上拿石磨回家了。
两兄弟商量一下,先去谢阿福家借牛车。
石磨又大又重,靠人力实在很难从镇上背回家中。
若是平时谢阿福家的牛车自然不外借,但最近还是农闲,也不下地干活,又不跑县里,想必还是能出借的。
谢阿福还给了两人亲情价,就收了十文银子,就让他家的老牛伙计跟着出去跑一趟。
要知道,去县里,一个人往返可是收了六文钱。
待得谢安阳下学回到家中,做豆腐的家伙儿事早已准备好了。
石磨就摆在院中,虽说这样子人家一来串门就能看到,但想必仅凭一个石磨,也猜不出什么豆腐方子。
此时还未开始春播,择日不如撞日。
做豆腐的事情需要新鲜,就打算明日凌晨起来做,只先把豆子浸泡起来。
第一次卖豆腐不敢做多,打算先试试水。
大家也商量了下,明日谢大根就在谢家村叫卖,而谢二根就去旁边近一些的桂花村里。
至于身怀六甲的王翠翠,就在家中歇着。
镇上的豆腐卖的是三文钱两大块,两文钱一大块。
本来谢大根也打算用这个价格卖,毕竟他们的豆腐对比县里,优势在于大家可以在家门口买到。
谢安阳想了想,就跟他爹和二叔商量。
明天算是第一天开业,来买豆腐的人,买两块送上那么一小块,都是乡里乡亲的不是。
谢大根想了想确实是这个理,豆腐反正都是自家豆子做的,无非就是少赚点钱。
王翠翠这时也想起来了:“等明儿个豆腐做出来,往村长家送点,也往辉堂叔那边送点,多亏他告知我们清溪村有个学堂,我们家大柱才能懂这么多。”
王翠翠的提议得到家里的一致认可,女子就是想的细致一点。
第二天清早,谢安阳还在睡梦中,谢大根兄弟就起床忙活起来。
磨豆子,煮豆浆,压豆腐。
早上还给谢安阳留了一份豆浆,这年头糖是珍贵食物,淡的豆浆喝也别有一番风味。
等日后村里的人都知晓他们家卖豆腐之后,那就不需要在村里里挑着担子售卖了。
想吃的人家自然会找到他家门前,家里有王翠翠看着,那日后两兄弟就能有人挑着去清溪村卖。
村子里的人也是第一次见有卖豆腐的,平时都得去镇上才能买到。
这豆腐不像肉食那么贵,但味道吃起来确实不算差,所以村里买个两块来尝尝鲜的很多。
两文钱一块,三文钱两块。
多是买两块的,然后又是送了一小块。
说是一小块,但也有买的豆腐一半大。
这白占的便宜,谁不喜欢。
对着谢大根更是说了不少的好话,说他真是照顾乡里了。
虽然谢大根也一再声明了,开业头几天送,后面可就不送了,乡民们也表示理解。
第一天做的豆腐少,到中午豆腐就卖光了。
村子里住的远些的人家谢大根甚至都没来得及顾及到,豆腐就被抢光了。
还有不少送出去的,实在是不多。
甚至还有些人赶来买没买到了,叫谢大根明日定要再做上来卖。
谢二根到下午也从桂花村回来了,他扁担挑的箩筐里,也是空空如也。
他回来也是一脸喜色,这可是都卖光了。
“桂花村的人叫我明日还去哩!”
谢二根一回来就忍不住的兴奋。
“咱村里人也有些没买到的。”
谢大根也是高兴的迎着弟弟进家门。
之后便迫不及待的开始算账。
谢大根收到手里的是50文,谢二根则只有45文。
谢二根走的远,就带了30块豆腐走,这样一算,刨去豆子的成本,大约到手是85文。
这已经让谢大根兄弟喜不自胜了,忙活个十几日,这石磨就赚回来了,这可是个长久的营生。
两兄弟虽然已经分家,但毕竟是亲兄弟,如今还住在一个屋子里。
因为方子是谢安阳看到的,所以谢大根本来说四六分,他们家六成,弟弟算四成。
谢二根怎么说都不愿意,虽然现在干活的就谢大根兄弟,大嫂虽然重活累活不干,但怎么说都是出力的。
最后谈下来算是三七分,这石磨就算作谢大根家出的。
不过这时他也没忘了托付给他的同窗,立马在榜单中找寻起来。
谢安阳在第十名处见到了林潜的名字,也是不出所料他能得中。
令人惊奇的是,在榜尾,居然是李海的名字,不会出错的,青山镇清溪镇李海。
他本来觉得李川和李海此次取中的可能性不大,不过中了自然是喜事一件。
至于李元培的名字,谢安阳从头到尾的再找了好几次都没看见。
照理来说李元培平日成绩应当与林潜差不离的,可能是那一场风寒终究是影响了他答题。
看了榜单,谢安阳自然恨不得马上就回家,告诉家里的这好消息。
这几日县城里该逛的地方都逛了,该买的东西都买了,剩下的钱谢大根也没省着用,直接去租了辆牛车两人这就往家赶。
谢家人算算日子,两父子应当也是这时能归家了,所以谢二根都没出去卖豆腐。
一家人都在家中盼着两人归来,王翠翠更是带着谢安怡到村口等着了。
这不,等牛车缓缓驶来,王翠翠就瞧见两人了,可算把两人盼回家了。
儿行千里母担忧,王翠翠这几日也跟着揪心,好几日没睡个好觉。
不管有没有取中,平安回家就是好的。
谢安阳也远远的瞧见娘和妹妹了,高兴的跳下牛车,跑着过来。
牛车走的不算快,根本赶不上奔跑的谢安阳,也难得谢安阳有了点小孩样子。
“娘,妹妹,我们回来了!”
“我中了!中了案首!”
不等王翠翠问,谢安阳就把事情全部抖落了出来。
“中了啊!案首是啥?”
“第一名呢!”
“哥哥真厉害!”
谢安怡听到也跟着跳了起来,母女两人簇拥着谢安阳就想往家赶。
完全忘了后面搬着行李从牛车上下来的谢大根,此时他这个做父亲的毫无存在感。
村口可并不止王翠翠她们在,这大冬天的,村里没什么农活要干,那些整日赋闲在家的村民们也喜欢时不时地跑到村口凑凑热闹、唠唠家常。
就在这个时候,突然传来了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
这一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整个村子。
大家一听闻此事,呼啦啦一下子全都围拢到了谢家几人周围,来恭喜谢安阳,也蹭蹭这份喜气。
前几年谢家还穷的叮当响,谁能想到如今不但日子过得红火起来了,家里儿子还能考上县试。
这真是村里的独一份啊,他们村里这几辈子可都没出过读书人!
“童生老爷!”
不知是谁为了讨个巧,直接喊谢安阳童生老爷了。
村民哪知道要过了府试才能算得上童生,只知道考中了最基本的就是童生。
“我们村子也能出个童生老爷了!”
谢安阳不好拂了大家的好意,但是该解释的还是应该解释一下的。
“众位叔伯乡亲们,我这才过了县试,要过了府试才能是童生呢!”
“哎,哎,我们不懂,不叫了就是!”
也磨蹭了好一会儿,乡亲们才肯放谢安阳等人归家,谢安阳到回家那一刻才是真的放松下来。
虽然家里只是个土坯房,但是谢安阳住久了,也把它当做家了,家里总是不一样的。
母亲和小婶婶忙碌着准备饭食,小叔说非要出去买个酒庆祝庆祝。
谢安阳没拦住,他怕是忘了谢安阳如今还是个孩子呢,也不能饮酒。
王翠翠生小安怡伤了身子,谢大根怎么说都算是个好男人。
虽然有时候也有些根深蒂固的思想,但本质上还算是疼老婆的。
所以王翠翠坐月子期间,家里的琐事包括地里的事都归由两兄弟操劳。
谢大根也不是什么重男轻女的,这是除了谢安阳以外的他的另外一个孩子,他宠爱还来不及。
再者那时候稳婆也说了,王翠翠往后可能再难有孕了,他谢大根能有个一儿一女,也不算可惜。
所以王翠翠这段日子能在家里躺躺,又没有公婆需要伺候,儿子女儿都算乖巧。
谢安怡跟谢安阳对比起来,那算得上一个乖宝宝了,不是吃就是睡。
出生时虽然折腾了点,但是现在也被养的白白胖胖的。
家里如今还有了一门生意,月子里也没苦着王翠翠,日子过得也很是舒心。
刚出了月子不久,家里就来了个客人,是同村的花婶子。
花婶子家住的离谢大根家并不算近,所以平时串门并不来。
花婶子家男人姓赵,算是村里的外姓,村子里大多数都是姓谢的,但是还是有好几户外姓人。
这次花婶子并不是一个人来的,来的时候还带着他家闺女。
赵巧巧今年正好十五,生的算得上小家碧玉,更是学了他娘绣花的手艺,所以求亲的并不少。
可是赵巧巧对那些人都瞧不上,只是偶尔在路上见着了回村的谢二根。
谢二根人生的高大俊美,当时她背了不少柴火,谢二根见到还顺手帮她抬回了家。
自此,情根深种。
虽然村里男女大防并不重,但是赵巧巧也没跟谁说起这事。
她家条件并不算差,但是心里已经有了人。
那些前来说亲的赵巧巧也亲自去瞧过,长相只能说的上一句周正。
女子本就好颜色,有了对比,她更不愿嫁给那些平平无奇的人。
所以旁敲侧击的跟她娘说起了谢二根。
花婶子自然也是放在了心上,她就这么一个女儿,其他的都是小子,定然是要为女儿打算的。
只是按两家的情况来讲,她觉着谢二根配不上他们女儿。
所以虽然年前就跟了谢大根打听,但是迟迟没有下定决心。
谢二根条件并不算好,之前家里爹早逝,又有个病重的娘,一家又只有一个破茅草屋。
这谁家闺女瞧得上,也怪不得十八岁了还没有说亲。
原来是我家闺女,花婶子暗自叹气。
村子里说亲的早,女孩子大多十三四岁就开始说亲。
赵巧巧上头有三个哥哥,所以家里人都想多留她一些日子,这才拖到了现在。
如今见谢大根家中有了做豆腐的生意,看着是要起家了,花婶子便想着带着闺女来瞧瞧。
“婶子,怎么有空过来?”
王翠翠出了月子,人刚在院子里抱着小安怡晒太阳。
“翠翠,听闻你刚生了孩子,过来瞧瞧你,都是乡里乡亲的,给你送些鸡蛋补补。”
大家日子都艰难,怎么可能有无缘无故的送礼。
瞧着花婶子还带着她家闺女赵巧巧,王翠翠立马懂了她们的来意。
但也不戳破,毕竟这种事情,村子里虽然不讲究什么男女双方不能见面,但是也需要一条遮羞布的。
“婶子来就来了,还带啥东西。”
女方主动上男方门还是少见的,看来还是他家小叔子哪里入他们的眼了。
也是,家里的日子逐渐好起来了,她家当家的已经说了再盖个房子,给小叔子家再另盖一座屋子,也方便日后小叔子娶媳妇。
“婶子带着巧巧是来看我们小安怡的吧,快瞧瞧,整天吃了就是睡,根本不用操心。”
王翠翠递过谢安怡给花婶子瞧,小安怡如今已经长开了,白白胖胖的,模样像谢大根多些。
花婶子也见过谢安阳,谢安阳长得跟小仙童似的,他这妹妹长得也不算差。
说长得像谢大根,但是谢二根跟和谢大根是亲兄弟,长得也是很相似。
所以其实小安怡也有几分像她的小叔。
赵巧巧瞧了一下谢安怡,甚至想着要是她以后嫁给谢二根,那生的女儿也定是那么漂亮,对着小安怡更是喜欢。
“翠翠姐,给我抱抱。”
“哎,我们小安怡给姨姨抱下”
说着就把谢安怡递到赵巧巧怀里,小安怡还太小了,也并不认生,不饿的时候更是乖巧,只乖乖躺在赵巧巧怀里。
“翠翠,你家当家的呢?”
虽说问的是谢大根,但是王翠翠自然知晓两人其实想问的是小叔谢二根。
“这会儿跟小叔子正在地里忙活呢,活不多,马上快回来了。”
听着这么说母女俩就安心下来继续和王翠翠拉点家常,逗逗小安怡。
此次过来的目的也是看看谢二根家里人的意见,先看他家大嫂王翠翠,对她们母女倒是热情。
也是,他们家巧巧可是村里出名的好姑娘,能不满意嘛。
就是可惜了是个一根筋,也不知道像了谁。
没等多久,谢大根兄弟就回了家里。对家里多出来的两个客人也是吃惊。
“花婶子怎么有空过来?”
“大根,听说你家媳妇儿生了孩子,过来瞧瞧。”
“哎,好。”
谢大根憨厚的摸摸了头,有点没反应过来。
再说那谢二根,从走进家门就感觉那姑娘一直盯着自己看。
他对这姑娘有点印象,好像是赵家姑娘,有过一面之缘分。
赵巧巧长得并没有那朱小抚好看,不是那种能让人一见钟情的长相,谢二根只能依稀想起来点。
再说了,那时候他满心满眼都是他的小抚,根本不可能有别的心思。
“小叔子,你跟巧巧妹妹年岁差不多,带着人家出去走走,我跟婶子聊点事。”
王翠翠倒是很识趣,急忙把两人支出去熟悉熟悉。
小姑娘脸皮薄,有赵巧巧在场,她跟花婶子也不好聊什么有的没的。
谢二根长久不在村里,倒不知大嫂原来跟赵家婶子那般熟悉,也只有他领着赵巧巧了,毕竟总不能叫大哥去,至于谢安阳又不在家。
小姑娘跟在他身后,他身量高大些,步子也大,倒是把赵巧巧落在了后面。
“二根哥,你都十八快十九了吧?”
“是啊。”
“那你大哥大嫂怎么还没给你张罗亲事啊。”
谢二根听到这话只觉得奇怪,若是那些嫂子婶子问他倒是正常,但赵巧巧这个未出嫁的姑娘问他?
这是一个姑娘家问的吗?
“还没呢,我现在也没这个心思。”
谢二根怎么想都觉得不对,难道是赵巧巧对他有意思?
“那二根哥,你看我怎么样?”
此话一出,谢二根脸一下子变红了,怎么有姑娘问他这些?
更别说两人并不算熟悉,今天只能算是第二次见面啊。
“赵姑娘,实在对不住,你家条件那么好,我这样的穷小子实在配不上你啊!”
赵巧巧听着这话,又羞又气,她一个女孩子家,已经足够主动了,就像她家阿娘说的,她又哪里配不上他?
谢二根竟然如此看不上她,她还留在这里让他看笑话吗?
说完转身跑了回去,徒留谢二根一人留在原地。
谢二根实在没有跟女子相处的经验,那朱小抚,他也只是偶尔才能说上几句话。
他这时也有些内疚,可是他说话伤到人家姑娘了。
其实他也知道赵姑娘也好,但是其实他还陷在之前那段无疾而终的感情中难以走出来。
自他年前从镇上回来,就再没去过朱木匠家中,也再未见过朱小抚。
她大概是已经成亲了吧?她到底过得怎么样?可有想起过他谢二根?
这些事情他白日里并不去想,只有到了深夜,偶尔想上那么一两次。
所以若是他答应赵姑娘,那岂不是更对不住她。
待谢二根再度回到家中的时候,赵巧巧拉着她娘刚要走,谢二根看向赵巧巧。
小姑娘眼睛红红的,像是刚哭过,自己这是惹哭他了吗?
“赵姑娘,对不起。”
谢二根还是没忍住道歉,在赵巧巧路过他身边的时候,轻声对她说了一句。
赵巧巧诧异的转身看向他,眼圈发红,却瞪大了双眼,大概像极了小兔子吧,还有几分可爱,谢二根如此想。
还未等赵巧巧说点什么,花婶子就把她拉走了。
明眼人都瞧出来了,两个人出去后闹得不算很愉快,那说亲,肯定已经算是没戏了。
王翠翠对此只能表示遗憾,小叔子的亲事也不知道是怎么了,总是这样一波三折。
依她来看,赵巧巧是个再好不过的人选了,都是一个村子里的,赵家的情况她都清楚。
赵家父母身体康健,上面又有三个哥哥,至于那赵巧巧,村子里传出来也没有说她不好的。
但是今日也不知道小叔子是怎么欺负了人家姑娘了,所以王翠翠为了弄明白这事,还是派出了谢大根去打听。
谢大根没什么细腻的心思,但胜在还算听话。
“二根,你看不上赵姑娘吗?”
“唉,哥,不是,就我还放不下小抚。”
谢大根知道那朱小抚,那不是那耍着弟弟玩的木匠家女儿嘛!
“那般女子,你还念着做什么?”
谢二根听了也只不说话,这已经成了他的心结,他这辈子第一次喜欢女孩,就算再不应该,也不是能控制的住的。
“不是大哥说你,你想想咱爹咱娘,你若是为了这么个女子不成家,爹娘能安心吗?”
谢二根还是不想回话,道理他都懂。
谢大根本身也不是什么啰嗦的人,见弟弟实在听不进去,也没了法子,翠娘交代他的也只有弄清楚情况罢了。
“家里最近卖豆腐有些银子了,我想拿出来再盖个房子,到时候单独给你盖上一间屋子,也方便你娶媳妇儿。”
话题转到别处,谢二根也终于开始搭话了。
“既然盖的房子有我的一份,理应我也该出钱,大哥你和大嫂可别跟我客气,我也没什么要用银子的地方,我这里的银子都拿去。”
因为卖豆腐的分成,谢二根如今手里也有个三四两的银子,加上之前分家还留下的,勉强能有个七八两。
他如今住在家里,吃住都是家里的,他偶尔也会上交一些伙食费,其它要用钱的地方确是没有了。
王翠翠手里还是有些银子的,卖豆腐的钱他们占了7成,然后还有之前小叔那几亩田地交由他们打理也都是给了钱的。
近来谢安阳就算是读书了,也幸得他自己争气,花销并不算多,那豆腐方子早已抵消了读书的花费。
所以到现在也确实存够了盖房子的钱。
本来谢大根他们的打算是单独给小叔子盖一间,家里那间茅草屋实在是住不下了。
但如今银子够,也不能委屈了自家,索性都重新盖。
儿子读书需要一间书房,总是挤在堂屋写字看书算什么事,女儿长大了更是需要一间房间。
谢大根回去跟王翠翠一汇报,王翠翠听了也奈何不了小叔子,只是觉得可惜。
但即使不娶媳妇,盖房子也是要紧事。
日后谢二根要是能自己走出来,总是跟哥嫂一家挤在一处住也不好说亲。
谢安阳回家后听说家里要盖房子很是高兴,但听到爹娘他们只打算盖土坯的房子又低落下去。
也是,他还想住青砖大瓦房,还多少有点做梦了。
那么实在不行只能退而求其次。
“娘,我要一个书房,要明亮一些的,窗户要大点。”
谢安阳见过直播间里的那种透明材质的窗户,在屋里甚至能跟阳光下一样明亮。
现在做不到,那就只有用大点的窗户来凑吧。
“好,当然会给你弄个书房,还有给你单独一间卧房,省的你爹打呼噜吵到你。”
王翠翠早就将谢安阳给考虑进去了,家里人少,房间其实可以宽裕一些的。
她上头没有婆婆,现在这个家里是她说了算,那她的孩子值得拥有好的,甚至将谢安怡的房间也已经考虑进去了。
不像是人家一大家子,三四代人住在一起,再大的屋子也显得拥挤起来。
带着对未来的期许,一家人歇下,日子总算是一点点好起来了。
谢安阳觉得这日子虽然苦了些,但是比之前在宅子里斗来斗去可有意思太多了。
盖房子可是大事,不仅仅是他们家里的大事,也是一个村子里的大事。
只要是谁家盖房子了,村里人都会去帮忙,但是要管饭,还要每天给个三四文的工钱。
钱不算多,没有那种专门找人做工多,但是都是乡里乡亲的,给钱就干了。
毕竟下次如果你家盖房子,叫一下村里人,就能叫的应了。
谢大根家的屋子后面就有一大片空地,是属于他家的,因为土地贫瘠,平时也就偶尔种点小菜。
盖房子需要土地,谢家人就考虑盖在这里。
原先的房子也是不打算推掉的,虽然不住人,但是后期堆堆杂物,甚至能养养鸡也是不错的。
盖房子首先要找村长,需要村长先批复,才能开始。
因为本来就是自家土地,也没什么纠纷,村长很快就同意了。
就带了点鸡蛋,带了点红糖,这事就这么说定了。
“大根,需要我帮你村子里喊一声,让大家来帮帮忙吗?”
“要的要的,谢谢辉堂叔了。”
“你家工钱给多少?”
“一天三文钱,管一顿早食,一顿午食,豆腐管够。”
“你这条件不错,等着,堂叔定给你叫上不少好手。”
要知道,村子里的人家一天都是吃两顿饭的,三文钱算是市价,但管两顿饭那可就大方了。
管两顿,王翠翠主要考虑的是,如今他们家是跟着谢安阳一起,一天吃上三顿。
本来他们也不想费这粮食烧午食,奈何谢安阳非叫他们也必须吃不可。
如此一来,若是他们一家烧起了午食,却不给帮忙干活的人吃,显得他家很没有待客之道。
辉堂叔在这村子里可是名人,村长家的儿子,号召力也强。
没让谢大根等多久,第二日,辉堂叔就上门了。
告诉他村里谁家能出人,总共有十几个汉子,明日一大早就会来他家帮忙。
让谢大根诧异的却是,那赵家出了三个人。
赵巧巧上次上门被他弟弟闹得不是很愉快,所以谢大根特意关注了些。
不过谢大根也没想太多,人家上门帮忙,还能不让不成?
明日就能开始盖房子,那今日就要去镇上采买,毕竟这么多人吃饭呢。
如今村里的建筑风格都是土坯房,跟青砖大瓦房相比只能说的上很不美观。
青砖房村子里是没有的,即使是村长,还住着土坯房呢。
如今的青砖造价昂贵,只有富户人家才能用得起。
而土坯来说就容易多了,从古至今,劳动人民用最原始而质朴的材料——泥土,构建起了一座座温馨的土坯房子。
首先要选取合适的土壤,最好是黏性较大、质地细腻的泥土。
将其挖掘出来后,经过反复地搅拌和踩踏,让泥土变得柔软且具有一定的韧性。
然后把和好的泥土填入特制的模具中,用力夯实,形成一块块厚实的土坯。
接下来选用粗壮结实的木材作为梁柱,按照设计好的结构搭建起来,并确保每一个节点都牢固可靠。
梁柱最是要紧,所以还需去那深山里,选一棵大些的树木才行,近一点的山上,多是被人砍了带回家当柴火了。
所以从明日开始,谢二柱就负责叫上几个汉子,去山里找梁柱。
之后再把制作好的土坯一块一块地堆砌上去,用泥浆涂抹在土坯之间的缝隙处。
使其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增强房屋的稳定性和密封性。
当墙壁逐渐垒高时,还需要预留出门窗的位置。
门窗可以使用木质框架搭配油纸来制作,既能保证采光通风,又能抵御风雨侵袭。
谢安阳在梦境中看到的材质自然是没有的,就说那之前的青砖房子也同样用的油纸呢。
屋顶则通常采用茅草或者瓦片覆盖,谢家如今住的屋子就是用茅草盖的顶。
若是风大些,茅草还有可能被吹走。
再碰上个下雨,就只能用木盆在下面接着。
这次谢大根想着便也大方一回,想去镇上买些瓦片来铺屋顶。
这屋顶先铺设一层厚厚的干草,再整齐地铺上瓦片,总不会再隔三差五的就漏雨了。
这盖房子的流程大家已是熟识,答应出人的人家怎么说都是盖过几间屋子的。
倒不是说村子里有钱人家那么多,时不时需要盖个房子。
而是土坯房子本就没那么坚固,时不时就需要维修,还有家里孩子多了,分家,又要新起房子才行。
计划好了这一切,盖房子的事情也有条不紊的进行。
第二日,村民一大早就上了谢家门。
村民大多淳朴,虽然来得早来得晚都是一个工钱,但谁也没有偷懒的心思,都沾亲带故,帮的是个人情。
赵家来了赵父,还有赵家的老二和老三,就赵家大哥没来。
赵家父子长得很像,人高马大的,这也是赵家一家外姓人在村子里吃得开的原因。
这个年代,谁家的男丁多,那就不好惹。
赵家父子来的时候没什么笑意,不像是来帮忙的,倒像是来找茬的。
这谢大根也理解,毕竟前几日还闹了些不愉快的。
之后便聊到谁去山上找木头的事,听到是谢二根要去,赵家父子毫不犹豫都报名要去。
这让谢家兄弟很摸不着头脑,谢大根甚至害怕他们上山会直接将谢二根打上一顿。
听到赵家三人去,其他汉子便去夯土坯,再没有多余的人陪着一起上山了。
谢大根也是走不开的,他们家的汉子都走了可不行。
虽然充满了担忧,但谁也没有挑破那层窗户纸,谢大根也只有担忧的瞧着谢二根走远。
谢家是不包晚饭的,所以到了傍晚时分,帮忙的村民们就陆续离开了。
谢二根跟赵家父子却是迟迟未归。
当然,赵家父子也不是那般粗鲁的人,当然没有动手打谢二根。
虽然心里恨的牙痒痒,但是面上什么都没说,只是跟着一起找木头罢了。
他们家的巧巧也不知道是着了什么魔,昨日听说谢家要盖房子,非要他们来帮忙。
这小子也不过长了一双眼睛一个嘴巴,也不知道巧巧看上他啥了。
父子三人心里全是腹诽,多番打量也还是想不明白。
谢二根也尴尬的不知道说什么好,所以一伙人从出发到找到木头,都没说上几句话。
直到几人扛着木头下山,路上却遇到了谢二根最不想见到的人。
正是赵巧巧,等在谢家不远处。
“娘叫我来接我爹和哥哥们回家。”
像是欲盖弥彰一般,赵巧巧一见到几人就这么说。
只是耳朵的红晕却出卖了她。
她没跟谁说过这事,所以赵家父子对此也不知情,甚至还是从家里偷跑出来的。
她前几日确实是伤了心的,但谢二根在她耳边的那一句“对不起”却又让她燃起了希望。
谢二根实在是温柔,模样长得又实在好,少女的爱慕总是会落在这样的少年身上。
她从小被娇养着长大,父母兄长疼爱,从小要什么有什么。
所以即使被拒绝,也想着再去争取争取,她赵巧巧,总不能不努力就放弃的。
所以她求着父兄去谢家帮忙,也是为了能多与谢二根创造一些偶遇。
说实在的,可能整个村子,或者邻近的村子,都没有像她那么跳脱的女子。
实在是因为家人的爱意给了她无限的勇气吧。
“哪里需要你一个小姑娘来接我们。”
赵父听完不满的埋怨了一声。
他觉得她家巧巧怎么都算得上村子里数一数二的好姑娘,怎么还能被这么个小子看不上。
“好巧,谢二哥也在这呢。”
赵巧巧不理会赵父的抱怨,转头去跟谢二根打招呼。
谢二根很尴尬,但是也不好驳了一个小姑娘的面子。
“哎,赵姑娘好,天色晚了,赵伯和两位赵家哥哥麻烦把木头扛回我家就赶快回去吧。”
也是,四个人带了两根木头,谢二根一个人可扛不动,只有再麻烦赵家父子帮忙。
赵巧巧当然没走,反而是跟着众人一起去了谢家,她本就借口说是来接父兄回家的,哪有一个人走的道理。
再说,是他谢二根欺负的她,只要她不觉得尴尬,尴尬的就只有谢家人。
再说,她父兄都在,她有底气的很。
帮忙的村里人已经走的差不多了,留下谢大根和王翠翠收拾着残局。
还有小安怡安静地睡着,被她娘绑在身上的包被里。
“哥,嫂子,我们今日找了两根木头回来,再去上几天应该就能找齐了。”
本来的谢二根其实没那么多话,但是实在是憋了一天,又实在尴尬想找些话讲。
谢大根瞧见弟弟全须全尾的回来了,暗地里松了口气。
但是瞧见赵家父子后面跟着的赵巧巧,心又揪了起来。
“今天辛苦赵叔和两位赵兄弟了,今日去深山也没吃上个热乎吃食,明天咱们换人去山里找木头。”
明天还是换人吧,谢二根也实在受不住这古怪的一天了。
“巧巧,你来接你爹和哥哥啊,快些回家吧,今儿个多亏了他们帮忙了。”
招呼赵巧巧的事情自然轮到王翠翠身上,王翠翠可比家里那几个男的更得体些。
笑得真挚,没瞧出半点尴尬。
“翠翠姐,哪里的话,现在地里的活又不忙,有我大哥在,爹和二哥三哥出来找点活干,还能省点粮食呢。”
“呵。”赵三撇了撇嘴,实在有些看不惯这个胳膊肘往外拐的妹子。
这谢家盖房子按理来讲他家就只要出个男丁帮帮忙,也算是情分了,哪里需要来三个。
他,赵三,就算是在家躺着,也不想来盖房子好吧。
然后赵三就收到了他爹和二哥的眼色,识趣的摆正了姿态。
得得得,家里受宠的只有小妹罢了。
谢家人仿佛没看到赵家三人的眉眼官司,特别是王翠翠和赵巧巧,亲近的跟亲生姐妹似的。
但就算再不愿意,赵巧巧也找不到理由再留在谢家,只能离去。
之后盖房子的几日,隔三差五的,赵巧巧就会来谢家。
美其名曰来找父兄,但这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谢二根也从一开始的尴尬,不自在,现在至少能见普通朋友一样见赵巧巧了。
赵巧巧至少没逼着他让他为难,也是进退有度,他就拿她当妹子看。
至于赵家父子,在盖房子这件事情上确实是实打实的卖力气,第一天的事情也再没有发生过。
所以大家也都相安无事。
谢安阳虽然不常在家,但总有时谢安阳都下学回家了,赵家几人还在谢家没走,他对赵巧巧自然有几分印象。
他身体只有六岁,但实在不是真的六岁小孩。
在对他娘进行死缠烂打后,终于了解了事情前后因果。
他最近白天上学堂,晚上直播学习,实在是想找点乐子。
他从没有见过这样主动的女子,谢安阳突然来了兴致。
女子勇敢追爱有什么问题吗?正值休沐,那不如帮帮她吧。
“巧巧姐,我娘在忙,能帮我瞧瞧小安怡吗?”
正值午饭点,王翠翠在灶房忙活十几个人的饭食。
谢安阳在家,带妹妹的活自然落到了他的身上。
但其实小安怡很乖,基本不哭不闹,刚喝饱了奶,正睡着呢。
赵巧巧并不清楚,所以跟着谢安阳去了房间,见着熟睡的谢安怡也是纳闷。
“巧巧姐,是我有话跟你说呢。”
赵巧巧听完只觉得好笑,虽然村里人都知道谢家出了个小神童。
但是再怎么神童,也是个孩子呀,一本正经的说话只能让人感觉好笑。
赵巧巧这反应也在谢安阳的意料之中。
“巧巧姐,你喜欢我小叔吧。”
听到这话,赵巧巧从好笑直接变成了羞恼。
虽然她天天来谢家,可是大人们都是要面子的,还没人这么当面跟她讲过。
“小孩子家家的,可别胡说。”
“巧巧姐,我跟你讲哦,小叔不愿意接受你是因为之前他木匠师父的女儿。”
谢安阳把他从他娘那边套来的话跟赵巧巧娓娓道来。
赵巧巧也再没了之前的轻视,安静地听谢安阳诉说,只是越听越感觉绝望。
不过对此,谢安阳是真的不知情也不了解。
他本就是农家子出身,没人给他打听这事,不然怎么都该有些危机感才是。
所以谢安阳并未在意太多,虽然他不是实打实的小孩,但他的好同桌林潜不也能在十岁的年纪中县试嘛。
这苏铭好巧不巧正在谢安阳对面的位置,看到谢安阳,却是一脸倨傲,也没打个招呼。
不过没有人规定考生需要友好礼貌,更不用说这里在座的人都是竞争对手。
府试可是跟县试一样,只取前二十,而他谢安阳,要是进不了前五,那就是给永安县的县令大人丢脸。
所以谢安阳同样没理会他。
考试如约开场,跟着一声铜锣响,就有人来下发试卷。
考官也在这时进场,就是本府的知府大人。
县试的时候谢安阳坐的远,也只在交卷时见过永安府的县令。
而如今,知府就坐在他考棚不远处,这位知府大人看上去约摸有四十岁左右的光景。
岁月似乎并未在他脸上留下太多明显的痕迹,但那微微泛起鱼尾纹的眼角和稍稍松弛的下巴线条却也透露出了时光悄然流逝的信息。
他身形略显清瘦,然而举手投足之间皆散发出一种沉稳与威严之气。
一袭深蓝色的官袍穿在身上,更显得其身姿挺拔,气度不凡。
更是给人有不少的压迫感。
谢安阳尽量去忽视上面的考官,低头朝着自己的试卷看去。
府试的考试范围与县试的考试范围一致,只不过因为主考官不同,所以题目难度也不尽相同。
这其中一篇四书文,出的竟是有名的截搭题。
谢安阳对截搭题也略有涉猎,虽然李夫子的课堂中很少讲到,但是谢安阳有梦境的直播系统。
所以之前也曾听过那些大儒的讲解,本意也就是讲四书中不相干的两句话放在一起,形成一个全新的解释。
因为年年都需要出题,总不能出重复的,而截搭题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这篇四书文的截搭题就是“皆雅言也,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前半句是《论语-述而》的“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的后半句。
而后半句则来自《论语-述而》的“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人将至云尔”。
前一句的意思是孔子有时讲雅言,读《诗》、念《书》、赞礼时,用的都是雅言。
后一句的意思是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 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这两句话前后并没有什么联系,甚至谢安阳一时间也想不出从哪里进行破题。
审题,思索,时间已经过去许久,谢安阳观察周围考生,大多也是眉头紧锁。
要想答的出彩,就该从这难以作答的截搭题下手,所以谢安阳不打算随意下笔草草写就。
因为来参加府试的本意本就是争一争这府案首,若是仅仅博个取中,那反倒是直接去县衙拿了童生功名来的轻松。
时间过了小半日,铜锣又敲响了一次,谢安阳这才提笔写下。
皆雅言也,叶公问孔子于子路,此圣道之行,人所共仰,而声名之远播,有不期然而然者也。夫雅言者,正言也,孔子平日所言,莫非雅正之辞,此其道之在躬,而德之著于外者也。叶公以远方之君,问于子路,是孔子之道德文章,已越乎邦国,而达于诸侯之耳矣。此可见圣人之教,不胫而走,其感化人心,有如此夫。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