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允熥朱元璋的现代都市小说《大明锦绣热门小说》,由网络作家“岁月神偷”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朱允熥朱元璋是《大明锦绣》中的主要人物,在这个故事中“岁月神偷”充分发挥想象,将每一个人物描绘的都很成功,而且故事精彩有创意,以下是内容概括:蒋瓛也没看那些文臣们,小心的走入寝宫,在门口跪下。朱允熥挥挥手,别的人宫人都走开,黄狗儿却拿着拂尘,立在朱元璋的床边。“黄公公!”朱允熥冷笑一声,”去弄条热毛巾来,我要给皇爷爷擦脸!“黄狗儿顿时一愣,随后在朱允熥的目光之下只觉得浑身发软,再也站不稳,堆笑两声,”奴婢这就去!“等他走远。朱允熥走到蒋瓛面前,看着他清冷的面容......
《大明锦绣热门小说》精彩片段
“老爷!”
只有一只眼睛的管家,迈步进了开国公常家的后院,隔着窗户呼唤。
说是管家,其实一看就是个杀人如麻的武夫。眼睛瞎了一只,耳朵只有半边,右手上只有三根手指。
作为大明开国最为显赫的武将世家,常家的管家和家丁都是军中跟随常家出生入死的老兵,退下来之后就安置在了常家。
“六叔,啥事儿?”卧室里燃起灯火,开国公常升问道。
“宫里来人!”管家在窗户外头压低嗓子,仅有的一只眼睛特别明亮,“三爷的人!”
吴王朱允熥是常家的嫡亲外孙,常家上下私下谈论的时候,都会用三爷这个亲昵的称呼。
卧室里静了一下,紧接着赤裸着胸膛,露出健壮身材的常升从里面出来,绷着脸,“人呢?”
“花厅喝茶!”
常升披件衣服就往外走,边走边想
这个时候了,三爷派人干什么?
为了避嫌,三爷几乎不往常家送信?
莫非,宫中有变故?
忽然常升的脚步停住,回头看着管家,“六叔,让咱家的儿郎们动弹起来,活动活动筋骨。”
管家嘿嘿一笑,猩红的舌头舔了下嘴唇。
古往今来,皇帝老了,在没有宣布继承的情况下,那张椅子就是血雨腥风。
现在藩王都在外,鞭长莫及。而这京城中枢之中,谁能坐上那把椅子,谁就是正统。
常升不傻,若真是皇帝突然驾崩,没有皇储的人选。如果三爷有心争一下,常家必须支持,哪怕是破家。
因为就算常家不帮,新皇登基之后,作为吴王的亲舅舅他们也讨不到好去。
这些年,死的功臣还少吗?
脑中想着,进了花厅。果然是朱允熥的贴身太监王八耻,焦急的等在哪里。
“奴婢见过国公爷!”
“老王别来这个!”常升当然不能受王八耻的礼,赶紧问道,“咋了?啥事?”
王八耻凑近了,小声说道,“公爷,皇上老爷子病了!”
常升的目光瞬间凌厉起来,满脸是杀气。
“不过太医说只是急火,痰堵住了心窍,现在已经没大碍了!”
“你他娘的说话别大喘气!”常升笑骂。
“可是很多人,却觉得老皇爷可能不行了!”王八耻继续说道,“老皇爷下旨,主子监国!”(主子这个词不是清代专有,但是在元明时代特指贵人的家奴)
“三爷监国!”常升的眼中顿时满是狂喜,握紧了拳头。
“公爷,主子说,京城就交给您了!”王八耻说着,递给常升一封信。
后者迫不及待地打开,上面是朱允熥的亲笔。
“二舅,皇爷爷病了,外甥监国。”
“为防宫中,城中有人传播谣言,宵小作乱。现特命你统帅手下四营兵马,坐镇京城,严阵以待。”
“二舅,皇爷爷没事,但我怕,有人闹事!”
“没有皇爷爷的皇命旗牌和我的亲笔信,任何人不得调用京营一兵一卒,违令者,杀!”
“来人,备马!”常升对外面喊道,“让家丁们都披挂起来,穿重甲。去侧院通知老三,跟俺进营,控制军队!”
“喏!”外面的家仆如在军中一般。
“宫里情况怎么样?”常升在家丁的侍奉下一边穿着铁甲一边开口问道。
王八耻看看常升身后的人,没说话。
后者挥手,家丁们下去。
“公爷,奴婢多嘴。”王八耻看看左右小声说道,“那吕氏.......”
说着,声音再小一些,“老皇爷拉着主子的手,咳嗽着说,吴王为大明.....这时候吕氏和淮王就不让老爷子说话!”
“什么?”常升怒道。
“他们见不得咱们主子好!”王八耻说道,”自从太子妃走了,那吕氏就把主子当成眼中钉,防着堵着,主子想跟太子爷亲近亲近她都不让!”
说着,王八耻哭了两声,”他们巴不得主子死了,现在主子监国,他们说不定....."
“嘿嘿!”常升冷笑,“欺负俺常家没人呢?”说着,又是冷笑,“回去转告三爷,京城有俺在,有那么多太子爷的旧臣,那么多淮西的老将,没人能闹起来!”
“奴婢晓得!”
~~~~~
朱元璋躺在床上昏沉的睡了,呼吸还算平稳。
朱允熥慢慢把手从老人手里拿出来,给他盖上被子,悄悄走到外间。
寝宫外间,就是朱元璋每天批阅奏折的地方。看着和后世子紫禁城中的格局一样,应该说后来的紫禁城就是仿造应天的宫城。
见朱允熥出来,几个守在外面的中枢文臣们马上站起来,肃手倾听。
“皇爷爷只是急病,应该无碍的!”朱允熥小声道,“只不过这病太急,兴许有人会有不该有的心思。诸位都是皇爷爷亲手提拔上来的臣子,是大明的忠贞柱石,这个关头,稳定朝政还是要依靠诸位!”
“臣等不敢!”
“皇爷爷说让我监国,其实就是怕这个时候有人.......”朱允熥看看臣子们,“他老人家有病的消息,还是不要扩散的好,明白吗?”
“臣等明白!”
“诸位辛苦!”朱允熥点头说了一句,又转身回宫。
看着他的背影,文臣们对视一眼,眼中的嘉许不言而喻。
如此关头吴王能如此沉得住气,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实在是心有沟壑。
莫说皇帝就只是急病,就算皇帝今天突然驾崩了,有了这些安排京城中谁又是吴王的对手?
中书舍人刘三吾忽然想起这几日朱元璋下的那些诏书,和吴王亲厚的常家,还有淮西一系的那些武将,纷纷重新回到大明的军中,掌握了京畿周边的兵权。
还有今日皇帝说吴王为监国,种种这些交织在一起。刘三吾顿时明白,皇储之事在皇帝的心中,已经有了定论。
现在看来,吴王是最好的人选。
皇明嫡孙,身份正统,不会引起诸藩的不服,又对天下有着名份大议。
而且吴王英武聪慧还在已故太子之上,小小年纪无论是城府还是手腕都是出类拔萃。
反观淮王朱允炆?
刘三吾摇摇头,以前他对这个淮王感官颇好,可是最近和吴王一比,淮王就是只知道读书,没有心机手腕,胆量似乎也差了许多。
而且今日在皇帝的病榻前,他们母子一唱一和真是昏招迭出。他们以为不让皇帝说出那句话,就还有希望?殊不知,他们是自己绝了自己的路。
文臣们心中各自思量的时候,一个面容清冷的男子被带了进来。
众人皆是一愣,随后面露鄙视,扭过头去。
“蒋大人,这边!”黄狗儿引路。
来的是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其实是皇帝的鹰犬,专门监视大臣大兴诏狱,是个不折不扣的酷吏。
蒋瓛也没看那些文臣们,小心的走入寝宫,在门口跪下。
朱允熥挥挥手,别的人宫人都走开,黄狗儿却拿着拂尘,立在朱元璋的床边。
“黄公公!”朱允熥冷笑一声,”去弄条热毛巾来,我要给皇爷爷擦脸!“
黄狗儿顿时一愣,随后在朱允熥的目光之下只觉得浑身发软,再也站不稳,堆笑两声,”奴婢这就去!“
等他走远。朱允熥走到蒋瓛面前,看着他清冷的面容,”你都知道发生什么了?”
蒋瓛看看朱元璋所在的方向,看看朱允熥点点头。
随后缓缓开口,”臣的主子是皇上,监国请吩咐!“
听话要听音儿,朱允熥咧嘴一笑,这蒋瓛看起来也是可以争取的。
”皇爷爷龙体有恙,我怕宫中有人不安分。“说着,朱允熥小声道,”在皇爷爷清醒之前,宫中一只苍蝇都别想飞出去!懂吗?“
”臣,明白!“
“陛下,何事?”
朱元璋再次挥手,花园中的宫人全部退下,侍卫于二十步之外,按住刀柄,在周围虎视眈眈。
看着眼前的刘三吾,朱元璋沉声道,“皇储之位!”
刘三吾心里咯噔一下,废除丞相之后,他这个中书舍人就是大明文官之首。皇帝以皇储之事相问,不算意外,但心中难免有些忐忑。
皇储就是未来的皇帝,如今皇帝老迈,太子新去,大明暗潮涌动。
心中有忐忑,也有畏惧,更有莫名的担忧。
皇帝有很多儿子,个个都是英武不凡,手握重兵。
但是心中读书人的正气,身为首辅大臣的责任,渐渐把这些情绪压制下去。
刘三吾起身,躬身道,“陛下可是问臣,立储君一事!”
“正是!”朱元璋继续沉声道,“太子突然走了,咱这心里空落落的。储君一位,关乎大明江山社稷。你是有学问的人,咱先跟你唠唠!”
朱元璋话音落下,只见刘三吾整理衣冠袍服,肃容跪倒。
“陛下,请恕臣直言!”
“你这是干啥,咱叫你来就是让你说话地,你看你跪啥?”
刘三吾依旧跪着,抬头看着朱元璋正色说道,“臣,请立皇孙为皇太孙!”
皇太孙?
朱元璋想去搀扶刘三吾的手臂顿住了。
沉着脸问道,“为何?”
“父死子继,人伦纲常。况且皇孙已经成人,故太子一脉,为皇明嫡子,该立皇孙为储,将来继承大统,为大明之君!”
说完,再叩首。
他身前的朱元璋却久久没有说话,陷入沉默。
朱元璋不是在犹豫,说实话,他也想立皇孙。
可是身为帝王,身为父亲,面对战功赫赫出色的儿子们,这话不能从他嘴里说出来。他只能找来臣子,希望从臣子的口中说出。
现在臣子说出来了,可是不知为何,他的心中却又有些不是滋味。
立皇孙?
朱元璋犹豫片刻,沉吟道,“为何?太子虽然走了,但是咱还有其他儿子。”说着,顿了顿,“咱在边地这些儿子,虽然不如太子那么好,可是也不差。”
说到这,朱元璋站起来背着手,慢慢前行,“就好比燕王,咱的老四在北平统领边军,屡立战功,性格坚毅果敢,也是个好人选呀?”
“如果陛下立燕王,那至秦晋二王于何地?” 刘三吾朗声道。
秦王,晋王。
朱元璋的次子和第三子。
按照儒家礼法,继承人要长幼有序,那怎么能跳过两个哥哥,立四皇子燕王呢?
而且,刘三吾所说的话中,还隐含着大明皇族中一桩秘闻。
其实燕王朱棣,并不是已故马皇后所出,所以并不是朱元璋的嫡子。
但是知道这件事的人,并不多。知道的,也不敢说。
两个年长的嫡子在,没有选择朱棣的道理。
见朱元璋还不说话,刘三吾继续说道。
“燕王在北平之地执掌边军大权,秦王晋王一样手握重兵,倘若陛下执意要立燕王,若是陛下百年之后,秦晋二王不服。”刘三吾看着朱元璋的背影,“陛下难道不知,汉时七王,以及晋朝八王之乱乎?”
“大胆!”朱元璋回头,勃然大怒,“你是说,咱死之后,咱的儿子们,朱家的子孙会刀兵相见吗?”
刘三吾凛然不惧,叩首道,“臣,只是实话实说,以史为镜而已!”
“嘿!”朱元璋怒极而笑。
其实刘三吾能想到的,他也想到了。
在诸王之中立太子,稍有不慎,将来就是大明内战。
他这些儿子都不是省油的灯,他朱元璋的儿子,若是连想这个位子都不敢想,那才怪了。
朱元璋继续沉吟,随后开口道,“那照你这么说,要立皇孙,诸王能服气吗?”说着,叹口气,“咱老了,黄土埋到胸口的人了,万一将来咱立的孙子,镇不住他这些叔叔们,还不是要打仗?”
“诸王若有异心,中枢发兵诛之。皇太孙乃是陛下之孙,故太子之子,有大义名分,乃堂堂正正之师。”刘三吾继续说道,“再说,朝廷大义在,诸王即便心中不服,可谁敢反?”
朱元璋点点头。
这话有几分道理,大义在这个时代就是真理。
如果立了燕王,那么秦王晋王势必会用长幼有序和嫡庶之分说事,江山定然不稳。
可是除了燕王之外,秦王晋王虽然也是合格的藩王,但未必是合格的皇帝。
秦王,晋王打仗是好样的,但多有骄纵不法之事。性格乖张,喜欢享乐,生活奢侈。
朱元璋心里长叹,难,难,难。
目前看来,儿子中没有站得住的继承人,那么只能立皇孙。
想到此处,朱元璋回身,在凳子上坐下。
“太子这几个儿子,你看哪个可以为皇太孙?”
“臣不敢妄言!”刘三吾可以说立皇孙,但是臣子的本分,他不能,也不敢说立哪个。
“你看你,不让你说吧,你该说的不该说的,也不管咱生不生气都说了。”朱元璋笑着把刘三吾拉起来,继续说道,“让你说的时候,你却装聋作哑。咱最看不惯你们读书人的,就是吞吞吐吐的这套。说吧,此地只有你我君臣二人,说什么咱都恕你无罪。”
朱元璋说话时,刘三吾在脑中思索着太子的几个儿子。
年纪最长的无非就是二子,淮王朱允炆。
比朱允炆小一岁的是太子嫡子,吴王朱允熥。
朱允炆颇有贤明,和太子一样熟读儒家经典,性格宽容仁厚。
吴王朱允熥虽然是嫡子,但是......
刘三吾是当世大儒,除了中书舍人这个官位,还管着宫中给皇子皇孙读书的地方,大学堂。
一想起那位吴王的课业,刘三吾顿时有些难以启齿。
“说话呀,咱等着呢?”朱元璋问道。
“臣以为,太子长子淮王朱允炆勤奋好学,有乃父之风。”说着,刘三吾偷偷看了下朱元璋的神色,见对方没什么反应,继续说道,“可以立为皇太孙!”
说完,朱元璋又是久久没出声。
正心中揣测的时候,听朱元璋叹息下说道,“淮王虽好,可也不是嫡子呀?”
“这........”刘三吾心中大吃一惊。
淮王朱允炆虽然是庶子,却是长子,子以母贵。
其母已经是太子东宫的正妃,虽然庶出,但是也可称之为嫡。
想着,忽然脑筋转转,“莫非陛下有意吴王?”
再想想一上学打瞌睡的朱允熥,刘三吾顿时头大。
选他,还还不如选燕王呢?
“可是觉得,吴王顽劣不堪?”朱元璋出声笑道,“刘爱卿,你可是看走眼了!”
刘三吾不解。
就听朱元璋继续说道,“吴王,性格看似表面懦弱,顽劣。实则,我朱家千里驹也!等太子丧事一过,大学堂之中你好好教导一番!”
说着,静静地看着刘三吾,“今日一事,不得对第三人言!”
“臣,遵旨!”
最新评论